人生話題舊作選
笑話中的哲理
(多年前在網上讀到幾個笑話,聯想到一些人生道理。其中幾個笑話已收進最近出版的書《見微知著》中。)
假話與真話
某夫人對建築師說每當火車經過時,她的睡床就會搖動。
「這簡直是無稽之談,」建築師回答說,「我來看看。」建築師到達後,夫人叫他躺在床上,體會一下火車經過時的感覺。建築師剛上床躺下,夫人的丈夫就回來了。他見此情形,便厲聲喝問:「你躺在我太太的床上幹什麼?」
建築師戰戰兢兢地回答:「我說是在等火車,你會相信嗎?」
這笑話帶出的人生道理是:有些話是真的,卻聽上去很假;有些話是假的,卻讓人毋庸置疑。也許生活中假話太多,於是真話反而叫人難相信了。
不解風情?
英國紳士與法國美女同乘一個火車包廂,女人想引誘這個英國人,她脫衣躺下後就抱怨身上發冷。紳士把自己的被子給了她,她還是不停地說冷。
紳士說:「我還能怎麼幫助你呢?」女人說:「我小時候媽媽總是用自己的身體給我取暖。」
「小姐,這我就愛莫能助了。我總不能跳下火車去找你的媽媽吧?」
這笑話的人生道理是:善解風情的男人是好男人,不解風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。當然,紳士不是真的不解風情,只是能夠守住自己分寸,不撿便宜,所以是更好的男人。
正確與錯誤
麥克走進餐館,點了一份湯,侍應給他端了上來。
侍應剛走開,他就嚷起來:「對不起,這湯我沒法喝。」
侍應重新給他上了一個湯,他還是說:「對不起,這湯我沒法喝。」
侍應叫來經理。經理畢恭畢敬地對麥克說:「先生,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,深受顧客歡迎,難道您……」
「我是說,匙羮在哪裏呢?」
人生道理是:有錯就改,當然是好事。但我們常常卻改掉正確的,留下錯誤的,結果是錯上加錯。許多事情你認為是正確的,就要堅持,然後問清楚別人的不滿是什麼,而不是一聽到意見就不問事因地改。
理直而謙恭
飯店門口,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,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。
「對不起,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?」
「不,我不是。」那人回答。
「啊,」他舒了一口氣,「那我沒弄錯,我就是皮埃爾了,您穿了他的大衣。」
人生道理:理直氣壯不多見。理直的人,往往謙恭;而我們看到許多理曲的人,往往反而氣壯。這世界,太多理曲氣壯的所謂道理了,聽慣了反而不習慣人的謙恭。
正確而無用
有一個人去倫敦,想順便探望一位老朋友,卻忘了他的住址,於是給父親發了一份電報:「您知道托馬的住址嗎?」當天,他就收到一份回電:「知道。」這是正確卻無用的回答。
人生道理:當我們終於找到最正確的答案時,卻發現它是最無用的。因此,提出正確問題極重要。按上例,提出的須是尋求有用答案的問題:「您能告訴我托馬的住址嗎?」
奉承與侮辱
一個有名的作家要來書店參觀。書店老闆連忙把所有的書撤下,全部換上作家的書。作家來到書店後,心裡非常高興,問道:「貴店只售本人的書嗎?」
「當然不是。」書店老闆回答,「別的書銷路很好,都賣完了。」
人生道理:「恭維」是個奇怪的詞:你像是在奉承他,又像是在侮辱他。「恭維」即俗語說的擦鞋,拍馬屁,這種話似乎無人不喜歡聽,但事實上許多擦鞋的話,其實是在侮辱對方的,尤其是言過其實的恭維。所以人在聽到恭維話的時候,不要只是開心,還得分辨對方是否在侮辱你。專權政治常由政府強推領導人的著作,卡扎菲掌權時要利比亞全民去讀他的綠書,文革時所有大陸書店都只賣毛澤東的書,這是恭維還是侮辱?